王永贵: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使命、进展与展望

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使命、进展与展望

来源:管理50人

蓬勃发展和中国企业在国内外舞台上竞争地位的提升,围绕以中国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中国式管理、管理理论中国化为代表的概念探讨也愈来愈多。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已迫在眉睫。

学者简介

王永贵,管理学、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顾客关系与顾客行为、顾客创新与顾客满意。

一)中国特色管理学的使命与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其中,当然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贡献。实际上,作为旨在研究和总结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管理科学,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着中国企业的有效实践,并为世界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管理学者,我们必须以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为己任,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管理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力争在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打造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管理学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同时,管理学者也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谋管理之发展、解企业之难题,发思想之先声,育管理之英才,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中国特色管理学的进展与不足

在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理论普适科学化”与“本土实践针对性”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整个管理学术界。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全球互联网数字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商业模式,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在以“ABCDE”(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新兴技术)和“UVCA”(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动荡性)为特征的商业环境下,管理实践的复杂多样性和创新性也迫切需要更适合中国情境和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来服务和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与此相应,有关中国特色管理学的研究和探讨也层出不穷,一些优秀学术期刊上刊载了一系列中国管理学、中国管理哲学、东方管理、中国本土管理、中国式管理、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中国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等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就“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存在性、“中国管理学“跟西方管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构建奠定了较好的学理基础。这些研究大都强调扎根于中国本土、服务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旨在解释和预测中国特有的管理现象,使相关理论更适应和体现中国国情、更适应和体现中国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1)纯粹原创的本土理论,这类研究是从无到有,结合中国国情,从传统文化中提炼中国管理思想;(2)开发本土量表,如和谐心智模式、中国道德领导、中国精神型领导、中国人的关系、面子、圈子、中庸结构等;(3)介绍并适当修正西方理论,这类研究借鉴西方的理论思想,将其引用至中国本土的研究中。

不过,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构建依然存在着以下不足:(1)有些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相脱节,单纯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例如,过度解读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管理实践进行机械对应;囿于自身研究视角,缺乏与同行和企业的沟通交流,造成中国特色管理学流派日趋复杂等;(2)缺乏系统长远规划,片面追求所谓“学术前沿”,生搬硬套西方管理学理论,忽视中国国情和管理实践,思考深度有待增强等;(3)受西方管理学研究范式影响,过度追求研究规范化、推崇复杂定量研究与高深模型的倾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发现管理实践背后的中国逻辑和中国规律;(4)同时存在为了实证而实证、过于推崇实证研究和为了案例而案例、过于强调质性研究优点两种极端情况。实际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从来没有谁优谁劣之分,管理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意识出发,以帮助解决实践问题为初衷,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仅仅是方法或工具,是为解决研究问题而存在的,过于推崇其中一方、只谈方法不谈内容注定无法构建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管理学(王永贵、李霞,2019;张佳良、刘军,2018)。

(三)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展望和方向

中国特色管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立足国情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完善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探索和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在规律。

第一,从研究对象上看,应聚焦中国管理实践,重点研究本土组织的管理和发展问题;从研究选题上看,应正确处理世界管理问题与中国本土管理问题的关系,突出具有中国现实意义和前沿性的核心问题,在服务中国本土的同时为世界管理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从研究内容看,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特殊元素,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概念体系,阐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研究情境上看,应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特定情境或视角,对中国的独特管理现象进行剖析和诠释;从研究方法上看,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同时既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管理学的有益研究方法,又立足中国现实与研究需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王永贵、李霞,2019)。

第二,从情境依赖性的角度看,应科学理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所面临的关键情境。以中国数据(中国证据)、世界数据(世界证据)和中国现象(中国问题)、世界现象(世界问题)为坐标轴划分4种情境。以中国数据(中国证据)和世界现象(世界问题)构建的情境1以及以中国数据(中国证据)和中国现象(中国问题)构建的情境2都是中国学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核心所在。其中,情境1是基于中国的证据来检验世界普遍的现象;情境2是基于中国的证据来探索中国特有的现象。比较而言,情境3则是基于世界数据去研究世界问题,这也是中国学者可以为世界管理科学贡献中国智慧之处。至于最后一种情境,现实中一般是不存在的。

第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还须加快改革和优化学科评价体系。我们需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逐步完善和优化管理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高水平管理科学学术团队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更多管理学者投身到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管理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并大力改革和优化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分享与传播机制,重视并切实推动高质量中文和英文学术期刊的建设,逐步提升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国际话语权,与世界分享“管理学术中的中国”、“管理理论中的中国”、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管理科学作出贡献的中国”。

第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还要有包容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各种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标或问题灵活选择科学研究方法,让管理研究扎根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解决中国的管理难题。如果脱离管理实践,管理研究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保持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跟现代管理理论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持续加以拓展与创新,为中国特色管理学贡献新的智慧、新的理论、新的工具。

第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还必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管理学国际话语体系可能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中国语言、中国故事,基本上不强调跟国际接轨,学者们做好自己的研究并努力夯实“内功”,为能够“讲得出”优秀的中国管理故事奠定基础;(2)第二个阶段:世界语言、中国故事,学者们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企业、了解中国元素、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管理、了解中国经验,并让世界“听得懂“优秀的中国管理故事,跟国际学术界真正”对上话”。显然,这离不开使用世界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逐步赢得国际话语权。当全世界都来关注中国经济和中国管理的时候,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3个阶段:中国语言、世界故事。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