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在80年代提出走出去以来,国内企业对外矿业投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首先要指出,中国矿产资源保障形势非常严峻,石油天然气60%以上、铁矿石近60%、铜和钾70%、铀60-80%供应依靠进口。这也就是迫使中国资源类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矿业难做大?现状如何?
一、投资情况概览
1.从矿业投资对象方面,分为投资矿业公司(中铝入股力拓)和矿山项目的收购。
2.从矿业种类方面,主要以有色金属矿山为主,煤矿及其他非金属矿山也有。
3.从投资资本方面,央企作为国家走出去的排头兵,海外投资矿业较早。最近几年国内的一些私人企业海外矿业投资也越来越多(如汉龙)。
4.从中国公司的类型来看主要有:
(1)以地质、矿业为主类的企业。央企:中国中钢集团,五矿集团,中国有色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冶,宝钢,武钢,鞍钢等;地方性国企:山东黄金,西部矿业,江西铜业,铜陵有色,吉恩镍业,金川集团等;私企:紫金矿业,华友钴业,洛钼集团/鸿商以及一些民间资本。
(2)其他非以矿业为主的公司:
a.在帮非洲兄弟修条铁路,无力支付,只好以矿抵-中铁;
b.卖武器给小兄弟,没钱拿矿抵(万宝矿业);
c.有钱了想多元化发展-中信,海南国际,因为矿业项目如果选好了属于回报率较高行业。
二、海外投资矿业失败率较高作为走出去的排头兵-央企,在海外失败的较多,成功的较少。前些天有份报告甚至说中国走出去失败率高达95%(十一五期间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收购失败率超95%_网易财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在国外买到的矿山品质都很好,应该说远比在国内好。很多公司在国内积累了丰富的矿业开发经验,要人有人,要施工队伍有施工队伍,但是到了国外还是会失败。
1.失败原因分析(概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国内企业对外的矿业投资,主要还是聚焦于矿山项目的收购,以开展实体经济为目的。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全球较好的矿山基本被西方企业所持有。中国企业能够获得的项目的条件不是很好,间接的导致投资失败率升高。
(1)中西方文化差异。
举个例子,当项目进度落后于基准进度时,在国内要求工人加个班差不多就能够赶上来了。但是在国外,加班基本上不可能,首先国外员工不愿意加班(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其次加班的成本很高。归根结底,中国人的思维国外员工不能理解,比如某矿山阶段性的里程碑实现,中方人员方面想借此安排国内的政府官员以及国内总部高管赴现场参加仪式并检查工作(你懂得),以获得更多的官方和领导支持。在中方人员看来这是非常重要,根本不是钱能衡量的。但是外方根本不能理解,不以为然。只能跟国外员工解释道:“这个对于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好接待和现场的准备工作”。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思想上或思维上不统一,导致失败是很正常的。在国外的工会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不能随便开除人。习惯于国内在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国外的工会力量简直无情。国内企业面对国外的工会很少有能够处理的让人觉得满意的。
(2)沟通存在障碍
语言存在障碍,直接后果是沟通的不顺畅,上传下达沟通不畅,结果就是效率低。目前国内具有矿业经验的并且熟练一门外语的人才还是太少。有的公司给技术人员配翻译,效果也不是很好。结果不言而喻。
(3)规范准则存在差异
设计不符合当地规范。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的项目被视为矿业走出去的经典失败案例,设计方为国内的设计院,对澳洲的设计标准,当地的人工费用等等估算严重不足。实际上澳洲的采矿工程师或冶炼工程师的待遇是非常高的,这与国内相反。
(4)收购前尽职调查做的不够深入
项目收购前尽职调查做的不够深入,或者某些问题被忽视。财务法律一般尽调会选聘专业的第三律所和投行,而技术方面如地质、采矿、冶炼等方面有的公司会组织第三方尽调,有的择时自主进行。事实上,海外并购项目,常常或多或少暗藏有地雷,如果不是充足的时间或者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很容易就被鬼子忽悠。举个栗子,A公司持有矿业公司20%的股份但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B公司在打算收购A公司股权时,却没有注意到控制权的问题,草草的签署协议,结果...
(5)政治、环保等因素
政治因素很容易理解。最近的利比亚发生战乱,中资企业的员工均要撤回,等内战结束后新政府是否还会承认上届政府的合同尚未可知。即使没有战乱,有的国家也面临政治风险,如蒙古,蒙古的资源丰富,但是其国家矿业政策多变(1997年发布《蒙古国矿业法》,2001年进行了修订,2006年发布了新《蒙古国矿业法》,目前正在酝酿修订),工人尽职程度低,给国外企业的矿业开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有些国家政府较为腐败,完全不按规矩来办,在某些国家也许通过行贿能够办成事,但是有些国家行了贿,办不办事得要看心情。即使是力拓和淡水河谷这样的巨头在非洲也常常吃亏,政治谁也说不准的(抢夺西芒杜:力拓告淡水河谷贿赂、窃密“二宗罪”)。
三、关于未来海外矿业投资的趋势
1.越来越国际化的矿山开发运作。
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如,很多公司在早期海外投资都会从国内调派大批中方员工现场开发和运营,现在还有很多中国公司仍然是这样,一方面效率很低,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司的本地化,老外也很烦,天天看见那么多中国人。很多国际大型矿业公司,一般在矿山上只留有十几个本部的人员,其他中低层员工及技术员工均为当地人或从全球招聘而来的员工。不过这是无奈之举,很多国家都对外国公司在本国的员工比例有要求(尤其非洲),部分国家还提出一些辅助当地就业的政策(如南非BEE法案)。本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加大,与国际化大型矿业公司竞争将不可避免的进行直接交锋,若要能在与这些大公司竞争中获胜,除了有钱,还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中铝特罗莫克矿中方员工就只有几个人。
2.投资趋于理性,更加合理
矿业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好矿越来越少,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大。过去血淋淋的失败教训告诉中国的投资者要关注风险管控。有专业的投行、律所及咨询机构的辅助,基本上不会出现的大的问题了。国家对外投资审核也较严格,估计未来中国走出去将会越来越好。
关于投资不理性的例子太多了:
2000年以后那轮铁矿石价格暴涨看起来更像是西方国家设的一个巨大的局。是这样的,2003年开始,国内铁矿石供求缺口越来越大,铁矿石的进口规模也相应扩大,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世界铁矿石的最大进口国(2003年至2006年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数量增加1.2倍,2006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达到3.26亿吨,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50%左右,占世界铁矿石海运增量的90%以上。)。于是,2004年,宝钢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中国的钢铁业代表,开始参与亚洲铁矿石价格谈判。但是就在宝钢雄心勃勃的参与亚洲铁矿石价格谈判后,铁矿石的价格开始年年上涨,2005年上涨了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2008年上涨了96.5%。根据统计,2000年到2008年间,铁矿石价格涨了5倍。在这个阶段三大铁矿石巨头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铁矿企业赚的是盆满钵满。中国政府和企业再也坐不住了,根本压不住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摊低成本:(1)从源头上分得一些利润来缓解价格上涨,例子就是2008年2月1日中铝震动全球的“拂晓突袭”入股力拓9.3%股权案例以及09年失败的认购力拓可转债案例。湖南华菱钢铁入股FMG、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2)中企大为紧张纷纷收购澳洲非洲铁矿矿山,但是真正易于加工的为赤铁矿,而多数都已经被三大巨头掌握,中企在拿不到赤铁矿的情况下,饥不择食的选择较为难选的磁铁矿(西澳的赤铁矿项目基本不对中国企业开放)。这期间收购的案例有:
中信泰富 2006年4收购西奥铁矿项目,最终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原计划投资33.19亿美元,目前已经投产,由于铁矿石价格较低,处于亏损中;中国中冶 2009年4亿澳元收购西澳兰伯特角项目,项目搁置中;中钢集团 2008年13.6亿收购西澳Weld Range铁矿项目,项目暂停中,项目已经大幅减值鞍钢集团 2006年卡拉拉项目 ,多次增加矿建投资,大幅计提减值宝钢、武钢、山东钢铁等,都有在澳洲或者非洲投有铁矿项目。但是项目收购后铁矿石的价格又开始下跌。所以,这几年,国际矿业巨头坑中国的路线图是这样的:(1)中国加大国内基础建设(2)对铁矿石等其他金属需求不断增大(3)三大巨头为首的矿企开始大幅涨价(4)三大巨头为首矿企通过贸易赚得盆满钵满(5)中国企业承受不住涨价压力开始自主收购铁矿(6)西方企业不向中国企业出售成本低的铁矿项目,但基于矿石价格高,中企毅然进行收购(7)西方一些老板又大赚了一笔,并处理掉了一些烫手项目(8)铁矿石价格开始下跌(2013年至今)(9)中企已购项目继续开发将面临搁置以及巨额亏损(中钢、中冶、武钢等中国钢企所购项目,由于矿石价格下降项目计提减值,亏损严重,无力为继)现在看来,整个过程似乎都在别人操控中,而在收购过程中充满了不理性,有点饥不择食的感觉。
来源:清蓝矿业圈
编辑:吴 玥
监制:赵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