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比去年上升两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
据介绍,我国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1/4,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截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有一些论文被引次数多,是因为论文水平确实很高。汤森路透每年用论文被引次数预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因为一旦有突破性有重大贡献的研究论文发表,就会有无数的后续的研究跟进,因为突破性的论文往往开创了一片新的领域,接着会有很多新的研究可以做。所以这些研究论文的引用率都非常高,通过分析长年积累的科研引用,汤森路透可以识别出各领域中具有最重大影响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
可除此之外,相信大家也发现了,一些“相貌平平”的论文也特别容易被别人引用。这是为什么呢?有老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大家都能够做的东西论文被引用次数会高。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题为《用Folin-酚试剂测量蛋白质》,截至2004年1月,这篇生物学论文已经获得了275699次引用。论文中,洛瑞根据自己在美国纽约公共健康研究所做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测定蛋白含量的方法。基于蛋白质测量的基础性,这篇论文才得以成为“引用经典之作”。
2)一篇论文获得高引主要是因为另外一个高产作者。写论文基本上都会引用到相同领域的其他论文,越是产量高的作者,对这篇论文的引用数贡献就越大。有人在研究中跟你做了相似的领域,他们都会跟着你引用这篇论文。没有几年,这篇论文就被“炒”成热点论文。
3)有特殊参数、成分、工具、公式的论文,容易被高引。比如,当在一篇论文中列出了一个材料的成分,说这个成分有某些性能。后来,别人也做相关材料的工作,凡是相似的合金,都会去引用这篇论文,也因此,不知不觉成为了高引论文。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Filippo Radicchi等人做了一个大规模调查,他们请来多个学科领域的大约2000个受访者(都是论文通讯作者)对超过20,000篇论文进行配对比较,确定自己认为影响力大的论文。研究人员然后汇总受访者的全部结果,并量化受访者配对偏好(专家认可的影响力)与论文被引次数(引用次数影响力)之间的实际差距,结果显示:
当科学家有足够的信息并确实能够作出客观公正的选择时,他们对论文影响力的判断与论文被引次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被引次数多的论文影响力大,这条判据本质上八九不离十。
但是,能不能反过来认为:论文被引次数低,影响力低,水平也低。这个结论站得住脚吗?
一篇统计论文《Citation Rates of Award-Winning ASCE Papers》,2012年发表在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 PRACTICE。作者统计了1978—2002年25年间荣获ASCE(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最佳论文的情况。研究发现,通过SCI数据库引文统计,这些获奖的论文中,25%的论文没有获得一次引用,30%的论文只获得了一次引用。由此可见,论文是否被引用与论文是否能够成为最佳论文没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能获得诺奖的科研成果水平一定是非常高了。那么,诺奖得主的文章被引情况如何呢?诺奖论文的引用次数与影响力是否成正比呢?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些高品质论文也曾被“封藏”多年。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elton Glashow(1932—)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给师生们做物理学研究的演讲中提到的他发表于1961年并在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重要论文。他当时说这篇论文在发表之后好些年几乎没什么引用,而且在开始被引用的时候还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同样的,屠呦呦、高琨等人的论文,获奖之前引用次数都不高,获奖后的引用次数才飙升。
很多论文,尤其是顶尖的论文,会有一个“沉睡期”,一开始大部分人看不懂,或者由于太新受到排斥,后面由于有其他顶尖专家看懂了,推荐了,甚至提名诺奖了,才引起别人的注意,最终引用飙升。
换言之,诺奖得主在获得诺奖前,或者得到大牛推荐前,其论文并不一定高被引,至于获奖以后,高被引是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说,当年获得诺奖的得主论文不一定正相关其论文高被引。
被引次数多的论文究竟是否影响力大,相信这个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之一。但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探讨,是因为它的确可以映射出学术评价方面的众生相。
通过上述的思考,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论文被引数或许是衡量学者水平、科研成果的指标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指标,论文水平如何,还是要回归到研究本身,看是否有标新立异的观点以及开拓性的研究发现。
来源: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