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17.09.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陕西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建设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统筹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加快学校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奋力追赶超越,加快建成一批国家一流学科,为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 总体思路

按照“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坚持“以质量特色求生存,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服务奉献谋支持,以精细管理提效率”的发展思路,面向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 建设目标

到2020年,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学科、陕西省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办学质量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高校百强之列,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到2030年,若干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保持在国内高校百强之列,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并校100周年时,一批学科进入国家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四、建设任务

(一)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突出高层次人才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培养、引进、聘任等方式,集聚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和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着力建设一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现代书院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依托学校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优势学科,优化资源配置,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围绕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产出一流科技成果。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新材料、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加强省部级以上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学科集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重点领域联合攻关。加强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撑信息、理学、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推动学校整体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改革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产出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四)深化产教研用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引领企业、产业创新发展,在国家和区域重大事务中发挥智库作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结合学科优势特色,瞄准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影响

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创新力量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依托,营造良好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吸引优秀留学生来校学习,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澳大学安德学院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积极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与国际学术机构建立稳定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开展国际评估,加快学科建设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

(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

以“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校风为导向,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具有建大特质的大学文化,增强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史校情、校风校训教育,使广大师生成为建大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自觉践行者、积极传播者。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尊崇学术道德,弘扬师德教风,树立学术理想,建设优良学风。

五、改革任务

(一)加强改进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体现学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以教授治学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校内管理体制等各项配套改革,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实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充分发挥各类学术组织在学校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进院(系)教授委员会制度,努力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以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改革为切入点,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优化院(系)布局和机关结构,加快机关职能转变,提升机关管理服务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科学精简、权责明晰、运行顺畅、强化服务、优质高效的管理机构和职能体系。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科研运行保障、经费筹措使用、绩效评价、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方面大胆尝试。加快建立资源募集机制,在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校董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入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六、建设措施

  1.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设立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一流、省一流、培育一流三个层次,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过程监控,绩效考核,动态支持。各层次学科结合定位,科学确定国内外同类学科追赶超越目标,凝练学科方向与特色,并对标形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实施方案。

依托第三方评价,设立ESI学科建设专项,加强对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撑。根据ESI贡献度完善奖励激励制度,不断提升工程学排名,推进材料学、环境与生态学等更多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学科团队建设计划

出台《学科带头人遴选管理办法》,明确学科带头人职责,调动学科带头人积极性。制定《学科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引导各学科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围绕学科方向组建团队。加强优势学科方向重点学科团队建设,在不同层次打造一流学科团队,培育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产出重大成果,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对基础相对薄弱学科方向团队的培育,逐步在每个方向都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有稳定成果产出的学科团队,完善学科建设基本架构。

3.学科集群建设计划

创新学科集群建设体制机制,推进“大师+团队+平台”模式,瞄准科学前沿问题、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地方或行业重大需求,围绕优势学科,依托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等省部级以上重点建设平台,整合资源,打造学科集群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依托大平台、培育大成果,提高学校重大项目的攻关能力,推进工、管、理、艺、文、法、哲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集群效应,迅速提升创新引领与科技服务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形成合力,冲击国家一流。

4.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以学校获准的2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校级专业和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注重内涵,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快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培育。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加强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链群建设,强化优势特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新兴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新工科”建设,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争取更多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一流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5.创新创业提升计划

通过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进一步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创新创业管理水平,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使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七、组织与保障

(一)多方协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及重大问题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实施、监管和考核。院(系)成立“双一流”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本院(系)各学科、专业建设的统筹协调,制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院(系)教授委员会对建设方案的咨询论证、审核与决策功能。

  • 健全制度,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校外专家评审制度,各类建设项目从立项、中期考核到验收,均由校外知名专家进行评审,保障建设项目的“一流”效果。

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本方案的意见,改革并制定出台与“双一流”建设相关的制度文件,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简化程序、放宽条件,为“双一流”建设引智、基础设施改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提供便利。

(三)重点支持,保障建设资金

学校负责对省级及以上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及社会捐赠的经费进行统筹安排,为“双一流”建设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每年的经费规模不低于四千万元,向重点建设学科予以倾斜。

(四)改善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优化教学科研用房,建立分析测试中心,充分实现现有关键设备的共享共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优化办事流程,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五)绩效考核,实行动态调整

加强部门联动,学校制定绩效考核措施方案,对实施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对建设绩效突出的项目予以奖励;对于中期检查中执行不力、进展缓慢、效益不显著的项目,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减少支持力度或停止支持,将资金追加到建设效果突出的项目中,确保建设质量。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