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为什么劝你要早点发论文?

导师:为什么劝你要早点发论文?

 
还在读博的小嘉,最近是尝到了   “走投无路”   的滋味。  
 

 
  将近两年的时间,小嘉都没能成功发表出一篇SCI论文,文献材料在桌子上堆成了山,查找了几百个网站,某宝都翻了个遍,头发掉了一大把,依然毫无头绪,看不到成果!    

 
自己写的文章三次被拒稿,想过找中介机构,但是高昂的中介费用和内心对学术的敬重,让他不得不选择,继续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埋头啃文献,做实验。  

 
从冬天走到夏天,实验室的门把手都被他摸得掉了颜色。  

 

 

 

 
他不禁仰天长叹一句:  

 
下辈子打死也不搞学术了!  

 

 

     

     

 
凌晨三点半,小嘉还在研究数据,面对海量的数据和文献资料,他痛苦难耐。天空渐渐泛白,才发现数据才整理了一半。  

 
回到寝室,他猛地抬头照了照镜子:面容枯槁得像蜡纸,黑眼圈已经浓重的不用再打眼影了。  

 
一审耗时1年有余,一修之后,刚巧碰到杂志社换了审稿编辑,二修返回被拒稿。给到的理由就是数据不连续,两个单一的点做回归。  

 
“我真的做不到啊!”  

 
小嘉忍不住对镜哀嚎。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隔壁班的师姐却已经发了SCI,登上了学校的荣誉墙。  

 
纠结了半天,小嘉决定鼓起勇气,向师请教一二。  

 
本来对这样冒昧的请教,小嘉是不报多大希望的。但是,师却很爽快地帮助小嘉梳理了一下,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建议他抓紧去学Python编程语言。  

 
“什么鬼,学Python?”   小嘉以   为自己听错了。  

 
“一开始我也和你一样,对Python很抗拒,觉得和自己做学术没关系。后来去学了才发现,Python的强大简直是科研人员的福音!很多前期找文献,爬资料的繁杂工作,它几分钟就能搞定。”  

 
师姐说起Python,简直是停不下来的节奏。  

 
他一边说,一边用电脑演示,一顿操作让小嘉惊掉下巴:  

 
1        

处理数据


 
处理数据,实验数据可以自动整合成列表,方便筛选数据,还能够自动完成清洗,留下可用的数据。  
 

 

 
2        

搜集文章素材


 
写论文最大的难点,就是面对海量的文献材料,容易让人头大。因此,大部分科研人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以至于,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而用Python3秒就能够定位,5分钟一并下载相关领域的关键文章、重要作者和科研热点,追溯引证关系。    

 


 
3        

可视化图表


 
与枯燥乏味的Exclel表格相比,Python能够把数据自动输出成折线图,三维图,直方图,嵌套饼图等规范高质量的图表,直观立体地展现出千辛万苦得来的科研成果,助力文章发表。  
 

 

 
4        

轻松翻译外文


 
在搜集文献的时候,很多都是外文的,Python还可以设置对外文文献的自动翻译,并且把翻译下载好的文件进行归类,存放到指定的位置。大大节省了我们自己去网站翻译的时间。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小嘉去了解后才发现,中科院早已开始在科研领域普及Python了:  

 


 
他这才明白:埋头苦干没用,哪怕是做学术,也需要找对策略,让自己事半功倍。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手无利器写不出优秀的论文。


 
别人写一篇论文的时间,师姐充分运用Python找资料,做数据,做出来3篇论文。  

 
于是,小嘉也迅速开始学习Python。一扫之前痛不欲生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都动力满格:  

 
“三修过啦,哈哈,谢谢编辑大大。”  
“我用Python帮助导师整合了很多资料,被夸啦。”  
“室友也跑过来问我,最近是什么神仙附体了?”  

 

 
小嘉发现,只需要少量代码,Python就能帮你完成各种学术辅助工作  

 
  • 爬取全网公开资料,找到有效信息,让论文不再空洞;
  •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让报告更加科学严谨;
  • 批量处理excel word pdf 文件,不再怕软件崩溃;
  • 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成果扎实更加直观,答辩不卡壳。

 
因此,我建议每个走在学术科研道路的科研人,一定要尽快学习Python。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